相关文献
-
-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吕氏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共有表高程度的副词7个:“极”、“最”、“至”、“太”、“大”、“甚”、“殊”。所用副词不多,但用例情况复杂,小类齐全,已非常成体系。在句法功能方面,《吕氏春秋》中表高程度的副词与其他先秦同类程度副词没有很大差异。但也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对《吕氏春秋》中表高程度的副词进行计量分析,力图为《吕氏春秋》专书研究提供材料和观点方面的佐证。一、《吕氏春秋》中表高程度副词的单个分析(一)极《说文》:“极,栋也。”[1]是“屋脊,栋梁”的意思。作形容词表示“达到极点,最高的”之意,作状语表“最”的意思。在《吕氏春秋》中共有4例:极卑极贱。(《吕氏春秋·求人》)极远极劳。(《吕氏春秋·求人》)句中“极”作状语,修饰形容词,且构成“极……极……”句式,表“极为……极为……”之意。这种句式可说是较特殊的。因为古汉语程度副词并用构成“A……A……”这类固定句式往往是在“表示程度变化”那一大类中才常见,表示两项...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安徽史学
在近代《吕氏春秋》研究史上,胡适贡献了一篇论文——《读吕氏春秋》,一篇札记——《〈吕氏春秋〉可能是二十六篇割裂成为一百六十篇的》1,其中《读吕氏春秋》一文以往读者关注极少,论著寥寥,然其对《吕氏春秋》研究确有开拓之功,本文爰就此略陈管见。一据胡适生平年表、胡适著译系年,结合胡适日记可知,《读吕氏春秋》原是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第二章“杂家”的主体部分2,1930年3月20日校改,在收入《胡适文存三集》卷三时,去掉第一节“道家与杂家”,删去结语一段话,突出了《吕氏春秋》与李斯的关系,内容相对完整独立,遂更为现名3。123此文原载1979年台北胡适纪念馆影印的《胡适手稿》第9集,后收入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9—482页,系读尹仲容所赠新版《吕氏春秋校释》所写札记。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6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5页。《读吕氏春秋》收入1930年9月亚东图书馆...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吕氏春秋》在历代书目归类中虽多属子部“杂家”类,但其“欲为一代兴王之典礼”、以史资政的编辑目的与贵公尚信、求实客观的编选标准,使它特别注重所选材料的真实性,卢文弨说:“……而其为书时,寓规讽之旨,求其一言近于揣合而无有”。[1]章学诚《校雠通义》、冯友兰《吕氏春秋集释序》甚至将该书当作史书看,杨宽等历史学家曾自觉地以《吕氏春秋》弥补战国史料记载的某些不足。今本《吕氏春秋》保存较好,历来对该书的编纂方法、史料的真实性方面争议较少,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对该书的命名含意、主编者等问题却存有不少异议。这些争议有的属于对资料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其中有学识、水平问题,有的则属于时代思潮的变迁,个人的立场、观点问题。下面把既有文献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争辩,提要钩玄,作一评析。一《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早在《史记》当中,既说“号曰《吕氏春秋》”,又说“世传《吕览》”,这是其一书二名的最早来源,但无论怎么称呼,都是冠以个人姓氏,带有鲜明的吕家...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