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按照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的惯例,部落联盟的首领,必须由下一级的军事贵族共同推选,经过一定的仪式,得到大家的承...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217)
指王位按血缘关系世代相传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蜕变而来。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成为军事首长的职业,并加强了军事首长个人的权力。按照军事民主制,军事首长本由部落议事会(如“四岳”)或人民大会选举产生,但由于军...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306)
商王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古代把父子继位称为“世”,兄弟继位称为“及”。商代的王位继承,实际是传弟与传子两法并用。其继位原则: 兄死弟及是按诸弟长幼次序先后继...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213)
中国古代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此制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至周完备。周天子王位常由嫡妻所生长子继承,只有继位者才有资格祭祀先王,故为大宗,其他诸子都称庶子,只能分封为诸侯,诸侯只能随天子祭祀先王,故为小宗。在诸侯国内,亦以嫡...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539)
中国古代国王、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相传,夏王少康封幼子曲列于缯,其后裔至商、周一直列为诸侯。商代已有侯、伯等称号。周灭商及平定武庚叛乱后,在新征服地区实行大分封,以封地连同居民赏赐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史称“封邦建国”。诸侯在封...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397)
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秦以前的国君称王或天子。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天、地、泰三皇中泰皇最贵,上尊号为泰皇。赢政也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称“始皇帝”。同时,他还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作了明...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315)
我国封建时代君王最高的辅佐,又是国家行政机构最高的首长。在专制政体下,君权往往与相权发生矛盾,当相权妨碍君主时,国君往往在身边另置助手,以架空相权,新置助手渐成机构,达到一定程度,新助手又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故历代都有事实上的宰...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904)
古代被阉割失去性能力的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一种官员。宦之初意为仆隶,如“(越王)与范蠡之宦子吴”并不专指阉割之人。周将宫中阉割之人称为寺人、阉 (奄)人。战国时赵有宦者令。秦汉宦官属少府。东汉后“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294)
中国古代若干中央政府高级官职的合称。习惯上把三个处在辅弼地位的官职称为“三公”,把九个部门的长官称为“九卿”。三公; 各代叫法不一,周代设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辅佐周王掌理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西汉时以丞相为辅助皇帝处理全...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643)
我国汉魏以后的中枢机构和具体行政部门之合称。三省指中书 (内史)、门下、尚书。六部指尚书省所辖吏、户、礼、兵、刑、工。三省: 相继出现于汉魏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尚书在秦、西汉初为少府属官,掌章奏文书。东汉初正式设尚书台,名义上仍...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1037)
北宋前期分别主掌行政、军事、财政的三个机构的合称。以枢密院掌军事,设枢密使或知院事为长官,号称西府; 以中书门下 (即政事堂,又称中书)为最高政务机关,号称东府,其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宰相之任,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又以三司: 以盐...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248)
辽代统治各族人民时,分设两套政权机构:其统治契丹本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称为北面官,为建国初期确立;其后随着疆域向南面汉人居住区扩大,又特设专治汉人军政事务的南面...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217)
中国封建时代由三省中某一省为宰相机构的制度。如: 金废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126)
明清时的一种官署名称。明代初年君权加强,宣布永远废除丞相职,又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阁、东阁等大学士,随侍皇帝左右,帮助皇帝处理文件,兼备顾问,原为皇帝秘书班子,统称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即位,命以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447)
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 因用兵西北,军务急迫,故于内廷设军机房(又称军需房),以便皇帝面授机宜。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起初仅掌军务,且为临时性机构,但因其地近内廷,便于皇帝控...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532)
春秋至明清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体制。春秋初期,秦、楚、晋等六国为了加强边防,把兼并来的小国设县,后又将县推广到内地。春秋末晋国先在边地设郡,其地位比县低,然面积比县大。至战国时,郡地位上升,形成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1310)
秦汉时期对平民进行户籍管理的制度。“编”指编入户籍;齐民,指“平民”。《汉书·食货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颜师古注引如淳曰: “世家,谓世...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225)
县以下基层组织的管理制度。秦县以下设乡,置三老、啬夫、游徼,分掌教化、诉讼、赋税、治安。乡下有里,里有里正。五家为伍,有伍老。十里设亭,亭为行旅宿舍之馆,并有捕盗之责,亭有亭长(又称亭父)。汉魏时期大体沿袭秦制。南北朝时,北方人民...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798)
达赖、班禅为西藏喇嘛教黄衣派(又称黄教、新教)两个教主的尊称。黄衣派系明永乐时期著名喇嘛宗喀巴始创。宗喀巴死时,遗嘱由其两个大弟子继承其衣钵,这两个弟子后来被分别追称为达赖和班禅。按规定,在达赖和班禅死时,要在民间找出与其死时...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590)
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制度。早期满族出兵或狩猎时,按家族村寨组织队伍,每10人1牛录,设牛录额真为首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共为8旗。每...
[详细]
《现代领导百科全书·政治与历史卷》
字数(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