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但并不是裤子,而是现今我们说的裙。周秦时代,庶人劳动时并不穿裳,而穿裈(有裆的裤子)、袴(类似套...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183)
用麻、葛纺织的布做成的衣服。古代棉花未传入我国以前,做衣服的材料主要是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做的衣服是贵族穿的,庶人只能穿麻、葛衣服。古人...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208)
古代男服。衣与裳相连,下摆不开衩,向后掩着,前后深长,故称深衣。《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一般是大领、宽袖,长及脚踝,衣边和袖口等处有半寸宽的镶边。按照古代礼制:“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 具父母,...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273)
长衣。上古特指装有丝棉的御寒长衣。《礼记·玉藻》: “纩为茧,缊为袍。” 纩即丝棉,缊即旧絮。后人把夹长衣也称袍。袍...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168)
古时用粗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诗经·豳风·七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褐的质地粗劣,是劳苦人民穿...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133)
兽皮所制的冬季御寒服装。《论语·公冶长》: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可见车马、轻裘都是豪华之物,平民是用不起的。古时的裘,毛向外,皮向内。刘向 《新序》 :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背负干草) 。文侯...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264)
即鞋。古时履的式样很多。南北朝时有 “笏头履” ,前端高耸,男的方头,女的圆头,不久即混同无别。唐代履的前面向上耸起一片,叫 “高墙履” ; 其上再加重叠山状的,叫...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203)
民间服装。流行于河北一带。冬季劳动时穿着,今已不见。只有两条...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90)
旧时汉族传统布鞋样式。流行于华北、陕南等...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63)
地方民间服饰。流行于江苏镇江市丹徒县上党、上会、西麓一带。丹徒是江南历史悠久的县城之一,当地男女服饰,都很讲究,尤以妇女服饰为最,往往刺绣美丽的花纹,配上和谐的装饰制品。如衣领、衣袖、披肩、围裙、绣花鞋,以及小孩的围嘴、肚兜等...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307)
即背心。江、浙一带称为马甲,多为妇女穿着。原系内衣,亦称紧身马甲...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92)
见 “马甲” 条。...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13)
流行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渔民服饰。是用土布制成的一种单裤。直筒大裤脚,前后叠皱成纹,裤腰宽松,并在左右开衩,衩口处缝有四条带子,便于穿时束缚。一般为深蓝色或玄青色,也有用栲皮栲成酱黄色的。衩口两旁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如八仙过海、龙凤...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261)
一种地方传统便帽。流行于浙江绍兴市。乌毡帽顶圆、色黑,有卷边。具有保暖御寒、遮阳避雨、防止外伤等用途。毡帽的原料是纯...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172)
民间服饰习俗。流行于湖南泸溪塔户农村。围裙当胸处常挑绣...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84)
亦称 “五毒背心” 。汉族民间服饰习俗。流行于西安市及关中地区。用红、蓝、黄、白、绿五种色布拼接而成,...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150)
见 “陕西马甲”条。...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14)
汉族民间服饰习俗,流行于陕西西乡县巴山深处。旧时比较富裕...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87)
蒙古族长袍,蒙语称“特尔力克” 。袍子长而宽大,高领长袖,右开襟,下端一般不开衩。领口、袖口和衣襟多镶花边。男女老幼皆喜爱穿着。袍子的颜色因人因时而异。男喜蓝、棕色; 女好红、绿、紫色。夏、春、秋多为淡绿、粉红、浅蓝、乳白等浅...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278)
蒙古族喜爱的长统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用厚布或帆布制成,柔软轻便。皮靴用皮革制成,结实耐...
[详细]
《简明中外民俗词典》
字数(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