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分期,狭义指的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间的分界。中国何时封建化的争论,是揭示中国古 代社会发展特点和客观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早在30年代初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各 种流派思想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性质、...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2992)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依据原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划分历史阶段是历史科学的一项重 要任务。50年代,苏联学者提出的原始群时代和氏族公社时代的两段分期法占统治地位。六、七十年代以后,随 着原始社会史分期讨论的深入,主要有四种...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1800)
中国奴隶社会始于何时?是关连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早在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中郭沫 若、吕振羽、翦伯赞等就肯定了中国奴隶制的存在,并对其上限作了探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周代奴隶社会 说。郭沫若认为:殷代还是金石并用时代...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893)
这是古史分期问题的微观研究。詹子庆认为:我国古代居民生活在东亚大陆,在这种具体环境下进入 文明社会,使我国的奴隶制度表现出早熟性和不成熟性的特征。其一,我国是在青铜时代进入奴隶社会的。青铜 文化放射出异彩,冶铸技术在古代世界居...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711)
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的讨论,是从中国通史研究、编写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形成不同的分法,而每种分法之内又包括诸多不同的主张。主要有六种方法。一、二分法 。具体划分又存在三种意见。①西周封建...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1830)
中国何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是探索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早在30年代 前期,为探索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及其前途,邓拓就指出,“在西欧资本主义侵入以前,中国社会内部已经有发展 资本主义的若干条件,但是还很不成熟”,...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2354)
在肯定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下,如何看待其发展的程度,是直接关系到中 国近代社会性质和革命进程至关重要的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长足发展说。尚钺认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萌芽“在明代如果还是集中在东南...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835)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探讨,是历史研究中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课题,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 所关注。30年代,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郭沫若、吕振羽等学者率先提出了中国鸦片战争以前是封建社会,其上 限可推至“春秋”或“西周”。从而拉...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2564)
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是深入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主要有六 种意见。一、原始社会说。50年代初,童书业率先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三种生产 方式之前的一种生产方式,是“经济的社会...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1829)
如何看待农民战争的性质,是探讨封建社会阶级斗争规律的关键所在。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农民战 争是否具有反封建的性质。目前存在四种意见。一、反封建官府、暴君污吏,不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说。孙祚 民首先认为:农民曾经顽强地向封建专制...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2228)
农民战争后新王朝统治者是否实行过让步政策,是正确阐发农民战争历史作用和揭示封建社会阶级 斗争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50年代初,翦伯赞首先提出“每一次大爆动之后,新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恢复社会秩序 ,必须对农民作某种程度的让步”之说。...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1969)
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问题,是农民战争重大理论问题之一。50年代,孙祚民首先提出:农民是自在 的阶级,他们无法理解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农民要有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来代表他们, 这种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的集中表现就是...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1694)
此题是与农民战争性质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历年来对农民政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封建 社会的农民,能否建立自己的政权?在农民战争中,起义农民建立的政权属于什么性质?归纳起来有四种意见。一 、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权说。翦伯赞认为:...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2252)
平均主义思想是农民革命战争中革命性和空想性结合的思想产物。如何具体估价其性质和作用,从 50年代对《天朝田亩制度》争论发起至今,主要有三种意见。一、充分肯定说。郭毅生50年代率先肯定《天朝田 亩制度》的进步性和革命性。80年代又重...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1948)
正确阐明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是研究封建社会农民思想和阶级斗争组织形式的重大问题。争论 重点在于如何评价宗教在农民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消极作用说。陈守实认为:宗教在农民 战争酝酿时期,是起组织作用。在起义发...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1463)
我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几乎贯穿历史的始终,如何评价战争的性质,是史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 主要有四种意见。一、侵略与反侵略说。50年代翦伯赞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 “汉族和其他历史上属于统治 地位的民族发动的战争,有很多都是带有...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950)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是民族关系讨论的热点之一。对其肯定与否,往往导致民族关系史上两种截 然相反的结论。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否定说。范文澜认为:西汉初年,匈奴强盛,经常入寇,破坏西汉边境 。汉朝无力反击,只好用和亲政策对匈奴...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753)
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是中国史研究中密切关连的两个问题。其基本概念和内容主要有四种 意见。一、四种表现形式说。范文澜率先提出,即农民起义摧毁祖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统治阶级和被统 治阶级争取各种不同形式的反抗外族侵略...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624)
汉民族形成和发展问题,是我国民族学、历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50年代,主要围绕着汉族作为民族 概念形成何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秦汉之际”说。范文澜率先指出:“斯大林关于民族 形成的四大特征,中国自秦汉时是具备了...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1561)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是两个截然相反意义的概念。在民族关系史上如何套用这两个概念,存在着重 大的分歧,其基本有三种意见:一、并存说。50年代吕振羽率先提出: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存在 的。在阶级社会时代,阶级压迫是产生民...
[详细]
《中国通史史论辞典》
字数(826)